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简报2019年4月

文章来源 :联盟秘书处

2019-06-01 11:04

卷 首 语

    3月底的敦煌,被参加甘肃省第3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第19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甘肃赛区)竞赛的小选手们点燃,联盟多家基地派出代表参加了比赛。作为联盟秘书处通过组织观摩,进一步统一了认识:青少年是科技创新的未来,是科普服务的主要群体。“科技强国、科普惠民”,2019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已经发布,全国性青少年科创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科普的春天,生机勃勃!

关于开展 2019年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普系列活动的通知

科协青发〔2019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机构,香港新兴科技教育协会,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航天强国的指示精神,弘扬航天精神、普及航天知识,2019年,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将围绕“探月”和“北斗”两大国家重点航天工程,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寻找少年航天员我的月球家园”征文活动和“北斗领航梦想”航天实践活动(具体方案见附件),激发广大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航天科普系列活动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登录活动官网太空集结号(http://space.cyscc.org),可查询活动具体信息、下载活动资源、上传活动作品等。

  请各地科协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机构做好活动组织工作,积极动员本地区相关单位和青少年广泛参与。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科普讲座、参观体验等特色活动。

  联系方式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王晓萌

  联系电话:010-68515219

  活动官网太空集结号:曹雪晴

  联系电话:010-84625516

  附件:1.“寻找少年航天员——我的月球家园”征文活动方案

          2.“北斗领航梦想”航天实践活动方案

详情及附件下载见:http://www.cyscc.org/News/noticeView.aspx?AID=239283

白银市博物馆举办第十二期未成年人研学之旅活动

331日上午,白银市博物馆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未成年人研学之旅活动—“春风入画戏纸鸢”,50余名学生和家长一起走进博物馆,参观、聆听、画画,剪纸,粘风筝,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的历史渊源、典故传说、节日风俗。

一大早,报名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集中在了一楼大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摆放在我馆大厅里的四十余幅猪生肖文化展板,在二楼的书画展厅活动区,业务人员通过精彩的PPT现场讲授与互动,穿插介子推与晋文公的典故、朗诵杜牧脍炙人口的诗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清明节的起源、名称解读、历史传承与民间习俗以及各种风筝的制作等进行了学习和了解。

随后工作人员为学生示范制作风筝的步骤,同学们和家长围坐一桌,按照步骤流程,各显其能,在规定的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粘上竹片,绑上细线,做出了一个个别具一格、精巧漂亮的风筝,有些学生已经在展厅里摆出架势,跃跃欲试。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你牵头,我拉线,在博物馆门前的空地上,一起放飞梦想。

详见:http://www.bysbwg.com/gw/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06

敦煌市诗词学会授书暨敦煌诗词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举行

316日下午,敦煌市诗词学会授书暨敦煌诗词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举行。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李蕴珠、甘肃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萧雨涵、副市长成兆文等出席活动,并为敦煌诗词创作基地揭牌。敦煌市百余名诗词爱好者参加活动。

活动中还发出了《敦煌市诗词学会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倡议书》,希望敦煌市诗词爱好者以申办中华诗词之乡为契机,创作出更美、更多的诗歌作品,让敦煌诗派重新复兴,让中华诗词之乡早日落户敦煌。

详见:http://www.mssyyq.com/Html/NewsView.asp?ID=827&SortID=71



关于举办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机构,各地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科技教育协会),香港新兴科技教育协会,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创新青少年科普活动形式,鼓励青少年学习和应用媒介技术,体验并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将于2019年共同举办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以下简称“科学影像节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探究科学 放飞梦想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承办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支持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新华网 中国电影家协会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

  三、活动对象

  全国各地小学、初中、高中(含职高、中专技校)在校学生,允许以个人或者团队方式参加。

  四、活动内容

  本年度科学影像节活动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主题“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开展,主要内容包括十周年宣传系列在线活动、科学影像作品征集活动两部分。

  ()十周年宣传系列活动

  结合科学影像节活动十周年,为提升科学影像节活动的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扩大活动影响力,本年度将采用贯穿全年的话题互动、线上征集活动、每日签到等活动方式,对活动进行综合性的宣传推广。

  ()科学影像作品征集活动

  科学影像作品分科学探究纪录片、科学微电影和科普动画三个类别。鼓励青少年以身边的科学现象、科技创新、科学生活等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问题为探究内容,自选题目进行拍摄制作。(作品征集办法见附件)

  五、进度安排

  ()参与在线活动

  4-12月:青少年可参与本年度科学影像节线上活动,具体办法和内容详见活动官网及微信公众号(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

  ()科学影像作品申报

  7112:00-71524:00,青少年在线提交参赛作品,(http://yxj.xiaoxiaotong.org)

  ()作品资格审查及初评

  715-18日,各省级管理员对本省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提交至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719-910日,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组织专家对作品进行初评,于9月初公布入围展映展评作品名单。

  ()展映展评活动

  拟于10月下旬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主要内容包括:开幕式、科学影像节十周年回顾展、技能测试、问辩评审、公开展示、颁奖典礼等。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详见:http://www.cyscc.org/News/noticeView.aspx?AID=239148

image.png

甘肃省博物馆国家宝藏宣讲”系列课程走进兰州市安西路小学

328日下午,我馆“国家宝藏宣讲系列课程”走进兰州市安西路小学。这是国家宝藏系列课程的第四讲,当天的主讲内容是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当天下午,我馆资深讲解员赵薇给该校四年级的学生讲述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的前世今生。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出土于天水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在今年120日播出的《国家宝藏》第二季中,吴磊演绎了这件文物的前世故事,他精心制作了这件彩陶,希望能让妹妹的灵魂变成天上的星星,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先民的含蓄,以及那时候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而张鹏川老师在讲述彩陶纹饰的时候,又让同学们瞬间被陶器上那些炫美的图案而折服。通过对这一幅幅图案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到5000多年前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的生活状态,让他们通过文物了解了历史。

“新时代:弘扬 创新 发展 博物馆社会教育策划实施”研讨班的学员也观摩了这堂课程,兰州市多家媒体参与了拍摄宣传,这样的馆校共建活动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也会在孩子的社会教育工作上不断创新。


甘肃省博物馆走进七里河小学

313日下午,甘肃省博物馆2019馆校共建第二讲校本课程《有趣的文字》走进兰州市七里河小学。共有五十余名学生参加本次课程,同时本次课程也是2019年七里河校区迎来的第一堂。课程分为三个部分,从甲骨文的起源到仓颉造字,从而引出博物馆中的文字再引伸生活中汉字的由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感受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能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315日下午,我馆“国家宝藏宣讲系列课程”走进兰州市七里河小学。这是系列课程的第三讲,当天的主讲内容是我馆镇馆之宝、入驻“国家宝藏”特展的“铜奔马”。

当天下午,在七里河小学信息传媒教室,我馆资深讲解员王岚给该校五年级的一百五十余位孩子们讲述了铜奔马的前世今生,让孩子了解到铜奔马身上所代表的过去的辉煌和今天的意义。

“国家宝藏宣讲系列课程”是我馆“馆校共建”项目品牌活动的重要内容,今年我们延续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的播出热度,陆续走进校园,让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就能感受我省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小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同时提升我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上详见:http://www.gansumuseum.com


盐池湾管理局举办“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

31日,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办公楼门前举办了以“水下生物:为了人类和地球”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充分利用管理局LED大屏幕,滚动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9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标语及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使得“依法保护野生动植物,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希望有更多的人积极加入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行列中来,共同打造鸟语花香、山川秀美的新世界。

盐池湾管理局开展“国际森林日”主题宣传活动

321日是“国际森林日”,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了以“森林与教育”为主题的“国际森林日”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充分利用管理局LED大屏幕,滚动播放保护森林相关法律法规、植树造林的宣传标语和保护区宣传片《自然之歌》。通过此次活动,使社区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森林保护的积极性,提高了全民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使保护森林成为每个社会公民的自觉行动。

以上详见:http://ycw.gsly.gov.cn

金昌市科技馆2019年创客教育活动 正式开课

323日下午,金昌市科技馆创客教育活动在三楼创客空间正式开课。由金昌市第四中学蔡丽老师为同学们讲授了《乐高机器人搭建》课程,金川总校第三小学刘润琴老师为同学们讲授了《Scratch创意编程》课程。活动中,授课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培养孩子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中获得了“学”的乐趣,提高了动手协作能力,培养了探索创新精神。

今年,创客空间还将增设《开源硬件设计》和《3D打印课程》(模型的构建、自我应用与设计)。创客教育活动的开展是馆校结合运行模式的有益探索,将进一步丰富科技馆展教工作的内容,积极发挥科普场馆促进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重要作用。

详见:http://www.gsast.org.cn/jcdt/jcskx3/jchd4/content_58033

image.png

金昌市科技馆组织开展“指尖上的匠心”布艺花DIY制作科普实践活动

323日,金昌市科技馆组织开展了一月一主题“指尖上的匠心”布艺花DIY制作科普实践活动。科普活动涉及植物的艺术、花瓶的美化与观察、手工DIY纽扣布艺花制作,以及颜色和材料的选用搭配等知识。孩子们在展教员的指导下,通过用彩色麻绳将花瓶进行美化,制作各具特色的布艺花作品,让孩子们或创作、或观赏,在动手制作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最终制作出各有特色的花卉艺术品。活动结束后,现场进行了作品展示,并为孩子们发放小礼物作为纪念。

详见:http://www.gsast.org.cn/jcdt/jcskx3/jchd4/content_58032


祁连山水涵院组织开展“312植树节”宣传活动

312日上午,水涵院组织40名科技人员在中心广场开展了以“呵护绿水青山,建设一园三带”为主题的植树节宣传活动。活动中发放林业科普、环境保护、植被恢复、葡萄育苗技术、红枣栽培技术、文冠果栽培技术、优质种苗繁育等方面宣传材料2000余份,制作展板2块,接受相关咨询100多人次。通过活动开展,使广大群众提高了对义务植树和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绿化美化城市的责任意识,积极投身到全民绿化活动中来。

详见:http://www.qlsshy.com/NewsDetail/967291.html

嘉峪关实验中学初二年级组举办嘉峪关历史遗迹摄影展

新学期伊始,实验中学校园里热闹非凡,阔别了一个假期,同学们相互嘘寒问暖,向老师们致以新春祝福。对于初二年级的同学来说,让他们满怀期待的是经过一个假期的准备,他们的假期社会实践作业——嘉峪关历史遗迹摄影作品要举办摄影展了。

嘉峪关关城、游击将军府、悬壁长城、天下第一墩一个个壮美的关塞遗址,在孩子们的镜头下“闪亮登场”,述说着冷兵器时代的荣光与沧桑,展示了世人所不知的另一面。百货大楼、富强市场、人民商城……一张张古今对比的摄影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嘉峪关改革开放以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详见:http://syzx.jygedu.net/index.php/cms/item-view-id-935.shtml


金昌气象局开展3.23世界气象日主题宣传活动

为迎接第59个世界气象日,金昌气象局围绕“太阳、地球和天气”的主题举办系列活动,以科普宣传引导公众关心支持气象事业发展。

321-22日,金昌局确定气象科普馆对外开放日,21日下午,就迎来了第一批小客人,金川总校六中的学生们前来参观气象科普馆,同学们先后参观了观测场、气象科普馆、气象台,了解观测仪器的功能、使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并踊跃参加了气象知识有奖竞答,通过不同层面了解气象科普知识。322日上午,局全体干部职工上长泰花园进行街头宣传。通过在活动现场摆放科普展板、给市民详细讲解气象科普知识,发放宣传资料,有奖问题回答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

详见:http://qxj.jc.gansu.gov.cn/art/2019/3/25/art_2573_495141.html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与甘肃省气象局等单位联合举办

2019年世界气象日大型气象科普宣传活动

2019323日是第59个世界气象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联合甘肃省气象局、甘肃省气象学会、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甘肃空管分局、兰州市气象局、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单位在城关区万达广场共同举办2019年世界气象日大型气象科普宣传活动。

开幕式后,活动在学院学生青春洋溢的啦啦操表演中拉开帷幕。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参与。气象科普志愿者通过咨询解答、发放气象宣传册、气象科技展板展示、文艺表演、气象知识有奖竞答、问卷调查等方式,向市民宣传气象知识,提高市民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吸引市民参与到保护环境气候、爱护家园的行动中来。现场市民踊跃互动,尤其对气象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们的专业水准和热情态度大加赞扬。

此次世界气象日大型主题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是大气科学学院“百十芳华、青春大气”气象月活动内容之一,也是大气科学学院连续10余年与甘肃省气象局等单位合作开展的面向广大市民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活动受到甘肃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详见:http://news.lzu.edu.cn/c/201903/54905.html

image.png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举行“百十芳华 青春大气”气象月活动开幕式

暨兰州大学气象志愿者服务队成立授旗仪式


为纪念第59个世界气象日,同时喜迎110周年校庆,大气科学学院于315日在榆中校区天山堂C302报告厅举行“百十芳华、青春大气”气象月活动开幕式暨兰州大学气象志愿者服务队成立授旗仪式。本届气象月活动是大气科学学院连续第15年举办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旨在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平台优势打造集“学术交流、知识竞赛、科普宣传、志愿服务”于一体的校园文化与实践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贡献美丽校园、和谐社会,以实际行动向母校110年华诞献礼。

详见:http://atmos.lzu.edu.cn/lzupage/2019/03/19/N20190319095641.html


兰州交通大学60余名大学生来甘肃省电器科学研究院参观实习


321日至22日,兰州交通大学60余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前来电科院参观实习。实习期间,在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带领下,同学们到电科院国家高低压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电工产品综合检测试验研究基地电磁兼容试验室进行了参观学习,通过现场参观、听取讲解、交流互动等形式,详细了解了电科院发展现状及近年来在技术提升、项目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现场观摩了部分检测试验项目,并与试验室技术人员就仪器设备的性能作用、技术标准、操作流程等进行了现场交流。

详见:http://www.tsccs.com.cn/index.php?s=/Home/News/trends_detail/id/1194.html

兰州志成中学到兰州西机务段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29日下午,兰州市志成中学校长带领学校国际班的师生,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兰州西机务段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先后参观了机?忆园、安全警示教育馆、机车调度室、职工技能培训基地、检修库等场所,拓展了师生对铁路的了解。

走进以“建设型”蒸汽机车为主题的机·忆园,参观了水鹤、守车、臂板信号机等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陈旧设备,彰显了机车记忆和“火车文化”的记忆。穿越使用蒸汽机车烟管排列形成了“时光隧道”,来到了安全警示教育馆,讲解员以兰州西机务段发展史为主线,讲述了由蒸汽机车到动车组列车的演变过程,以及机务人在发展过程中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广大师生在看到陈列着老蒸汽时代火车司机生活用品的“乘务员之家”后,纷纷被蒸汽时代机务人艰苦朴素的精神所感动,狭小的展厅并不能涵盖半个世纪机务段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值得人们怀念和思考。参观了集风险预警、视频监控、应急指导、大数据分析、专家诊断于一体的机车调度室,并观看了兰州西机务段宣传片后,师生们对信息化在铁路的应用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来到职工技能培训基地,仿真模拟驾驶台让师生兴趣大增,在专业教员的带领下,让师生们真正的体验了一次火车驾驶之旅,通过全景仿真模拟,让驾驶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了火车驾驶让大家明白了作为一名火车司机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担当。走进现代化检修库,宽敞明亮的工作环境和标准化规范化的作业流程,以及力矩扳手、智能机械臂等先进设备的投入应用,改变了师生们对传统检修作业的认知。

通过短暂的学习和交流,让学生们对现代化的铁路企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们纷纷表示“涨知识”了,不仅明白了火车没有方向盘,而且对能够成为一名伟大而光荣的火车司机感到骄傲和自豪。

来源:兰西机务段供稿



特殊儿童走进甘肃地质博物馆

   【每日甘肃网38日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宋菲菲)】今天上午,甘肃地质博物馆里迎来了一群可爱又特别的小观众,他们是来自兰州凡尘安星特殊教育中心的20名学生。这些患有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等病症的孩子,在家长、志愿者老师的陪同下,走进甘肃地质博物馆儿童教育空间,在活动中,近距离感知博物馆,体验参观博物馆的乐趣。

活动中,他们参观博物馆儿童展览、听讲解员讲解《恐龙中的“天鹅颈”》主题科普小讲座,并在家长、志愿者的帮助下,尝试进行五谷杂粮DIY恐龙贴画。

在讲解员老师的辅助带领下,他们在地质博物馆了解史前文化,体验模拟的未来生活场景,观看科普故事短片,还与生活在距今约2亿2千万年前至66百万年前的“陆地霸主恐龙“亲密亲近。

一位自闭症孩子的妈妈说:“我的儿子本来就爱听故事,恐龙的故事很吸引人!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博物馆,之后我还要带孩子来。”带队的张娟老师告诉记者,出于安全的考虑,这群孩子较少以集体的形式外出,而这次来到地质博物馆里,动手和互动的项目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甘肃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郑凤珺说,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参观活动,让更多的特殊人群走出校门、家门,了解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另外,还将继续为残障人群创造友好舒适的环境,提供参与机会与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功能。

详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458097581717327&wfr=spider&for=pc

中华沙漠保护地阳关”正式成立

【搜狐网讯】近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确认“沙漠都江堰”的中华保护地申请,正式成立“中华沙漠堰保护地·阳关”。

敦煌飞天生态产业公司通过十八年建成“沙漠都江堰”,以水害治沙害,沙漠变绿州,以沙害治水患,洪水变清泉,使千年来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毛之地,通过长期坚持对洪涝灾害、沙害的治理,在“沙漠都江堰”沿线形成大面积的生态湿地,这里不但是治理洪涝灾害防风固沙的典范已然成为数十种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乐园。

这个被称旱极却又是洪灾不断的地方,现在已成为候鸟栖息地和迁徙驿站,生存着各种鸟类87种,其中候鸟50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16种,列入IUCN保护名录的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的8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3种。除此之外,这里还拥有脊椎动物145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8种,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5种。各类种子植物141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4种。

据悉,“沙漠都江堰“综合治理工程将上游1500平方公里成灾区107河道的山洪和泥石流,通过沙漠堰渗滤净化调蓄工程形成了湿地和绿州,核心治理区总面积达134平方公里,保护受益区面积达998平方公里,在阳关的最前沿库姆塔格沙漠的风口已经形成了阻击风沙水患,防风固沙的三条生态屏障,改善了阳关生态环境,保护了阳关地区及国营敦煌阳关林场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2011年的特大洪灾中,使阳关镇免遭洪水吞噬,充分展现了“沙漠都江堰”在治沙治洪中的作用。

详见:http://www.sohu.com/a/298439494_114731

天祝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来兰州资环学院研学交流

322日,天祝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周星三一行6人及教师68人、学生29人莅临我院研学交流。

张琳副院长代表学院对周星三副校长一行人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学院作了详细介绍,希望今后双方能继续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同携手打造培养渠道,共同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作出贡献。周星三副校长表示,通过对兰州资环学院的考察和了解,感受到学院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并表示肯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经验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希望两校之间今后能够深入交流,加强合作,搭建好桥梁,发挥彼此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详见:http://www.lzre.edu.cn/info/1104/10144.htm

image.png

甘肃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2018文化矫治传统文化讲堂开讲

【甘肃司法网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省二所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治本安全观,贯穿于教育矫治戒毒人员的全过程,积极引进社会资源,着力打造文化矫治品牌。310日上午,省二所邀请甘肃科兴职业学校校长张菊梅和高级讲师赵书文作主题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公益讲座。省二所民警、戒毒人员500余人聆听了报告。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省二所打造文化矫治品牌,弘扬八大文化系列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弘扬传统文化,以优秀的道德文化引导人方面,省二所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编写了《弟子规释绎》、《二十四孝》以及戒毒人员传统节日教育教材,彰显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但在实践中,师资力量薄弱的“短板”日渐显现。省二所创新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广泛与社会教学机构联系,得到甘肃科兴职业学校的大力支持。


甘肃科兴职业学校领导和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已在全省近百所中小学和高校授过课的资深高级讲师到所进行公益性讲座辅导。

详见:http://sft.gansu.gov.cn/show-114887.html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举办 “玉镜银勾”中小学生铜镜素描活动

【大手笔网讯】为了推进“鉴容正仪”庆阳馆藏精品铜镜联展活动深入开展,广泛宣传庆阳历史文化遗产,普及文物知识。330日上午,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玉镜银勾”中小学生铜镜素描体验活动。来自县直中小学的30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开始前,讲解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铜镜展,用通俗的语言,向孩子讲述了我国古代铜镜的发展演变历史,让孩子们知道了古人最早以水观容&用陶器盛水照面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铜镜照容玻璃镜照容的发展过程。了解了不同的时代,不同铜镜的形制和纹饰。讲解过程中,同学们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

随后,同学们以馆藏铜镜为参照,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在素描纸上画出自己眼中的不同形态的“铜镜”。

详见:http://www.dashoubi.org/news/gdpl/2019-04-02/73068.html

image.png

日本科普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郑念、诸葛蔚东等(中国科普研究所)

一、日本科普政策的演变及作用

(一)20世纪中叶,重视国民科学教育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发布了一系列与理科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要点等,把对国民进行科学教育作为这一阶段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重点。尤其是强调中小学阶段的理科教育和数学教育。1958年,日本科学技术厅发布了《科学技术白皮书》。白皮书总结了日本当时的科技发展现状,指出应加强对国民的科学知识普及,要大力从政策层面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白皮书在“国民科学教育”这一部分指出,数学以及理科教育非常重要。当时在日本的数学和理科教育中,实验和实践环节很薄弱,白皮书力求扩大和充实孩子们在学校之外受教育的机会;要求积极开展面向青少年、成年人的科普活动,并开展以农民为对象的改善生活的科普活动,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此外,鼓励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力量投入科普事业。1959年,日本进一步设置科学技术会议,出台《科学技术会议设置法》。

为了让公众加深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兴趣,1960年,日本设立了“科学技术周”,规定每年开展为期一周的“科学技术周”活动。科技周期间,举办以下几类活动:

1)全国的科技馆、博物馆、文化教育中心及专业性科技馆都面向广大公众开放,对中小学生还实行免费或优惠。

2)各类研究所面向社会开放,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向广大公众进行宣传普及。

3)举办各种讲座、演讲、发明发表会、表彰会、科技电影会等。

1960年,日本还开展科技电影节活动,征集日本国内该年度科技影视作品,经过评选设置奖项,并以放映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

(二)20世纪后半叶,缓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张力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一些问题,引起人们对环境资源等问题的关心。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科普概念、科普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注重“增进国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改变过去单纯普及科学知识的做法,而更注重增进国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以改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1986年发布的《科学技术白皮书》中强调增进国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的重要性,强调在探索有用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加强科学体验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童年时代起就进行科学体验,通过向自然以及他人学习,来提升发展科学技术的动力。实际上明确了科普场馆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促进科学教育方面,日本积极借鉴美国“2061计划”,开始改革学校课程、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从1989年起每年通过文部省编辑出版《教育白皮书》,使全体国民更好地了解和关心本国的文教政策和文教事业。此外,积极促进《理科教育设备基准》的修订、丰富和修正实验器材计划等工作,为促进儿童的科学体验性学习活动,对科学中心的设立给予资金补助。1996年,日本指定了10个市、镇作为“科学技术理科教育”的发展模范地区,并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让儿童接触到先进科技,激发好奇心,提高他们对理科的兴趣,以进一步丰富理科教育。



日本除了以往发布的《教育白皮书》《科技白皮书》外,在1995年还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并基于该法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日本政府以及民间团体等都积极致力于发展科普事业,20世纪后期,日本逐步形成了一个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政府与团体互相关联、有机配合的科普教育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日本逐渐形成了由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团体等共同合作的科普模式。

(三)进入21世纪,促进国民对科学技术的信赖和参与

2001年,日本通过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1-2005),提出要构建社会参与科技活动的渠道,主要通过两大方面的政策,一是促进科学技术学习,二是构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渠道。2006年的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指出“研究人员在与公民对话的同时推进科学拓展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研究人员等与市民获得关于公民的需求的共识的双向传播活动。”

科学技术白皮书进一步强调了增进公众对科技理解的重要性:“科技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为实现日本科技进步,利用各种机会唤起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关注,增进他们对科技的认识,这一点极为重要。公众理解科学是支撑科技创新立国的社会基础,不可或缺。”

2001年以来,文部科学省发布的《文部科学白皮书》把科普作为重要的手段,对科普措施进行详尽的解释。明确指出科普的作用:一是增进国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二是获得国民对科学技术的信赖。此外,文部科学省自1999年起,发行《儿童科学技术白皮书》,并分发到全国各地的教育委员会、县立图书馆、科学馆和综合博物馆。

二、日本科普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科普理念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发挥科普的重要作用

日本科普政策的演变最主要是体现在理念的改变上,日本的科普政策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由20世纪中叶强调面向公众的科学知识普及,到20世纪后期的“促进科学技术的理解”,提出要通过各种机会唤起青少年和所有国民对科学的兴趣和关注,要增进国民对科技的认识,公众理解科学是支撑科技创新立国的基本的社会基础。

进入到21世纪,日本的科普政策发生新的转变,提出要深化科技创新与社会的关系,即与各利益相关者一起进行对话与合作。在推动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与社会中的各利害相关方进行对话与合作。推动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创”科普合作模式,向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建议及应对道德、法制和社会性问题的举措,实施确保研究公正性的举措。日本科普政策的总体方针是与时俱进,适时改变科普理念,有效缓解科技与社会的张力,发挥科普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

(二)重视媒介在科学家与公众沟通中的作用

1958年首次出版的《科学技术白皮书》中,指出在国民的科学教育中“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媒体”来进行科普;同年,社会教育审议会发布了《电视学校放送节目以及社会教育教养节目相关的中间试行方案》。1960年,日本设立科技电影节;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机构(JST)还设立了科学频道,通过有线电视和CS广播系统播放,在科普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多方合作的科普协作机制

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等在日本的科普政策实践中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政府是日本科普政策的制定者和资金提供者。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等科普事业的主要实施和推动者;学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普活动中提供专家和专业知识,企业在资金、科技成果展示等方面提供支持,媒体在专家和公众之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沟通和中介作用,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也在很大程度上营造了科普的良好氛围。这种环环相扣的合作机制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科普的氛围,推动了日本科普事业的发展。

来源:中国科普研究所网站

image.png

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谭铁牛

如同蒸汽时代的蒸汽机、电气时代的发电机、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全球产业界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意义,纷纷转型发展,抢滩布局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力图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错失一个机遇,就有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已曙光可见,在这场关乎前途命运的大赛场上,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概念与历程

了解人工智能向何处去,首先要知道人工智能从何处来。1956年夏,麦卡锡、明斯基等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开会研讨“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首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这一概念,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研究目的是促使智能机器会听(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会看(图像识别、文字识别等)、会说(语音合成、人机对话等)、会思考(人机对弈、定理证明等)、会学习(机器学习、知识表示等)、会行动(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

人工智能充满未知的探索道路曲折起伏。如何描述人工智能自1956年以来60余年的发展历程,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6个阶段:

一是起步发展期:195620世纪60年代初。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相继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如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等,掀起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二是反思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的突破性进展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望,人们开始尝试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研发目标。然而,接二连三的失败和预期目标的落空(例如,无法用机器证明两个连续函数之和还是连续函数、机器翻译闹出笑话等),使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入低谷。

三是应用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专家系统模拟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从一般推理策略探讨转向运用专门知识的重大突破。专家系统在医疗、化学、地质等领域取得成功,推动人工智能走入应用发展的新高潮。

四是低迷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中。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专家系统存在的应用领域狭窄、缺乏常识性知识、知识获取困难、推理方法单一、缺乏分布式功能、难以与现有数据库兼容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五是稳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2010年。由于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工智能的创新研究,促使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走向实用化。1997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称IBM)深蓝超级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08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上都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六是蓬勃发展期:2011年至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泛在感知数据和图形处理器等计算平台推动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大幅跨越了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诸如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知识问答、人机对弈、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突破,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新高潮。

现状与影响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社会上存在一些“炒作”。比如说,认为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水平即将全面超越人类水平、30年内机器人将统治世界、人类将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等等。这些有意无意的“炒作”和错误认识会给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制定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首先要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现状。

专用人工智能取得重要突破。从可应用性看,人工智能大体可分为专用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面向特定任务(比如下围棋)的专用人工智能系统由于任务单一、需求明确、应用边界清晰、领域知识丰富、建模相对简单,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的近期进展主要集中在专用智能领域。例如,阿尔法狗(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人类冠军,人工智能程序在大规模图像识别和人脸识别中达到了超越人类的水平,人工智能系统诊断皮肤癌达到专业医生水平。

通用人工智能尚处于起步阶段。人的大脑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可处理视觉、听觉、判断、推理、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各类问题,可谓“一脑万用”。真正意义上完备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目前,虽然专用人工智能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仍然任重而道远,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在信息感知、机器学习等“浅层智能”方面进步显著,但是在概念抽象和推理决策等“深层智能”方面的能力还很薄弱。总体上看,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谓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有专才而无通才。因此,人工智能依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依然还有很多“不能”,与人类智慧还相差甚远。

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如火如荼。全球产业界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意义,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比如,谷歌在其2017年年度开发者大会上明确提出发展战略从“移动优先”转向“人工智能优先”,微软2017财年年报首次将人工智能作为公司发展愿景。人工智能领域处于创新创业的前沿。麦肯锡公司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研发投入超300亿美元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全球知名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新成立人工智能创业公司1100家,人工智能领域共获得投资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1%

创新生态布局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史,就是新老信息产业巨头抢滩布局信息产业创新生态的更替史。例如,传统信息产业代表企业有微软、英特尔、IBM、甲骨文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产业代表企业有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包括纵向的数据平台、开源算法、计算芯片、基础软件、图形处理器等技术生态系统和横向的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安防、智能零售、智能家居等商业和应用生态系统。目前智能科技时代的信息产业格局还没有形成垄断,因此全球科技产业巨头都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生态的研发布局,全力抢占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制高点。

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日益凸显。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正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驱动“无人经济”快速发展,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民生领域产生积极正面影响。另一方面,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人工智能创作内容的知识产权、人工智能系统可能存在的歧视和偏见、无人驾驶系统的交通法规、脑机接口和人机共生的科技伦理等问题已经显现出来,需要抓紧提供解决方案。

趋势与展望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在算法、算力(计算能力)和算料(数据)等“三算”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正处于从“不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但是距离“很好用”还有诸多瓶颈。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将会出现怎样的趋势与特征呢?



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发展。如何实现从专用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既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重大挑战。201610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提出在美国的人工智能中长期发展策略中要着重研究通用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系统开发团队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提出朝着“创造解决世界上一切问题的通用人工智能”这一目标前进。微软在2017年成立了通用人工智能实验室,众多感知、学习、推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科学家参与其中。

从人工智能向人机混合智能发展。借鉴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人机混合智能旨在将人的作用或认知模型引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提升人工智能系统的性能,使人工智能成为人类智能的自然延伸和拓展,通过人机协同更加高效地解决复杂问题。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和美国脑计划中,人机混合智能都是重要的研发方向。

人工智能将推动人类进入普惠型智能社会。“人工智能+X”的创新模式将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产生革命性影响,并推动人类进入普惠型智能社会。2017年国际数据公司IDC在《信息流引领人工智能新时代》白皮书中指出,未来5年人工智能将提升各行业运转效率。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人工智能有重大需求,在消费场景和行业应用的需求牵引下,需要打破人工智能的感知瓶颈、交互瓶颈和决策瓶颈,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各行各业的融合提升,建设若干标杆性的应用场景创新,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广范围的普惠型智能社会。

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赛已经拉开帷幕,并且将日趋白热化。20184月,欧盟委员会计划2018;2020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240亿美元;法国总统在20185月宣布《法国人工智能战略》,目的是迎接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时代,使法国成为人工智能强国;20186月,日本《未来投资战略2018》重点推动物联网建设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世界军事强国也已逐步形成以加速发展智能化武器装备为核心的竞争态势,例如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布的首份《国防战略》报告即谋求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保持军事优势,确保美国打赢未来战争;俄罗斯2017年提出军工拥抱“智能化”,让导弹和无人机这样的“传统”兵器威力倍增。

人工智能的社会学将提上议程。为了确保人工智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其发展成果造福于民,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系统全面地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制定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规避可能的风险。20179月,联合国犯罪和司法研究所(UNICRI)决定在海牙成立第一个联合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中心,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美国白宫多次组织人工智能领域法律法规问题的研讨会、咨询会。特斯拉等产业巨头牵头成立OpenAI等机构,旨在“以有利于整个人类的方式促进和发展友好的人工智能”。

态势与思考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存在过热和泡沫化风险,特别在基础研究、技术体系、应用生态、创新人才、法律规范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总体而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可以用“高度重视,态势喜人,差距不小,前景看好”来概括。

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发展人工智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等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2017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放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部署,描绘了面向2030年的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路线图,旨在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主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方政府都推出了发展人工智能的鼓励政策。

态势喜人。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统计,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安防监控、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处于国际前列。根据2017年爱思唯尔文献数据库统计结果,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一。近两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15年开始的中国人工智能大会已连续成功召开四届并且规模不断扩大。总体来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活动非常活跃。

差距不小。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创新方面总体上尚处于“跟跑”地位,大部分创新偏重于技术应用,在基础研究、原创成果、顶尖人才、技术生态、基础平台、标准规范等方面距离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在全球人工智能人才700强中,中国虽然入选人数名列第二,但远远低于约占总量一半的美国。2018年市场研究顾问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对全球100多家人工智能计算芯片企业进行了排名,我国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前十。另外,我国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和技术生态布局相对滞后,技术平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我国参与制定人工智能国际标准的积极性和力度不够,国内标准制定和实施也较为滞后。我国对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还缺少深度分析,制定完善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的进程需要加快。

前景看好。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市场规模、应用场景、数据资源、人力资源、智能手机普及、资金投入、国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人工智能发展前景看好。全球顶尖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于2017年发布的《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报告显示,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征程中,“智能红利”将有望弥补人口红利的不足。

当前是我国加强人工智能布局、收获人工智能红利、引领智能时代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如何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浪潮中选择好中国路径、抢抓中国机遇、展现中国智慧等,需要深入思考。

树立理性务实的发展理念。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直处于高位,有高潮必有低谷,这是客观规律。实现机器在任意现实环境的自主智能和通用智能,仍然需要中长期理论和技术积累,并且人工智能对工业、交通、医疗等传统领域的渗透和融合是个长期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因此,发展人工智能要充分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重塑传统产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理性分析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理性设定人工智能发展目标,理性选择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务实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举措,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工智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重视固本强基的原创研究。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是人工智能技术突破、行业革新、产业化推进的基石。面临发展的临界点,要想取得最终的话语权,必须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无人区”的要求,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原创理论体系,为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生态提供领先跨越的理论支撑。

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我国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和技术创新生态布局相对滞后,技术平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主攻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全面增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着力防范人工智能时代“空心化”风险,系统布局并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核高基”:“新”指新型开放创新生态,如产学研融合等;“核”指核心关键技术与器件,如先进机器学习技术、鲁棒模式识别技术、低功耗智能计算芯片等;“高”指高端综合应用系统与平台,如机器学习软硬件平台、大型数据平台等;“基”指具有重大原创意义和技术带动性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如脑机接口、类脑智能等。同时,我们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标准的建设、产品性能与系统安全的测试。特别是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应当掌握话语权,并通过实施标准加速人工智能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进程。

推动共担共享的全球治理。目前看,发达国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掌控了产业链上游资源,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和产业壁垒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有望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的领跑者,应布局构建开放共享、质优价廉、普惠全球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平台,配合“一带一路”建设,让“智能红利”助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求是》杂志2019年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