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郑永春
动机:为什么要写《飞越冥王星》
我是一名科研人员,主要从事行星科学研究。但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其实很窄。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月球土壤及其资源利用,后来逐渐拓展到对火星土壤的研究。冥王星并不是我的研究对象,国内也没有研究冥王星的学者,但为什么我的第一本科普书是《飞越冥王星》呢?
2015年7月,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冥王星探测器——新视野号即将首次飞越冥王星,这是深空探测中的一件大事。中国科协科普中国项目邀请我写一些有关冥王星和新视野号探测器的解读文章。为完成这个任务,我阅读了大量有关冥王星、新视野号任务的文献资料,以及飞船上的科学仪器的技术报告。在撰写科普文章过程中,我对冥王星以及它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新视野号任务的立项和实施过程,有了更多的认识。
这些科普文章发表在新华网、人民网、科学网、腾讯网、中国科普博览等网站,甚至被刊登在据说很难发表的《新华文摘》上。借助新媒体创作及时、传播快速、图文并茂的优势,以及科普中国的传播矩阵,这些文章的传播面很广,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浙江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周俊和责任编辑张帆找到我,希望我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撰写一本有关冥王星和新视野号的科普书。
对我来说,写几篇科普文章还不是很难,但如果要编写成书,就不仅仅是这些文章的汇编这么简单。故事性、文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实现自己写一本科普书的愿望,在中国科学院科普项目、北京市科委科普项目等的资助下,我全力投入冥王星科普图书的创作。
在我上学的时候,冥王星一直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记忆十分深刻。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经过投票表决,剥夺了冥王星行星地位,把它降级为矮行星,但实际上,冥王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从来没有改变,它的大小没有改变,运行轨道也没有改变。因此,冥王星是不是行星,只是人类看待它的态度而已,对冥王星本身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虽然不再是一颗行星,但冥王星依然是太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在冥王星附近发现了大量其他天体,证实这片区域是太阳系的新大陆,是一个天体密集分布带,称为柯依柏带。冥王星也从九大行星之尊,“落草为寇”,成为柯依柏带成千上万颗小天体的领头羊。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冥王星及其小伙伴也是太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柯依柏带最大的天体,冥王星和它的小伙伴都是冰冻天体,非常不同于地球。只有了解这些冰冻天体的成分、形貌、结构、环境,才能更好地了解太阳系的整体面貌,理解太阳系和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历史。
责任:除了好奇心,天文科普还有什么用
在科普图书市场中,天文和航天主题的科普书一直很受欢迎,在主要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的科普书中,太空探索类图书在其中占比约百分之十。这说明,神秘的宇宙、浩瀚的太空一直是公众最感兴趣的科学领域,国内外读者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依附热点新闻事件做科普,可以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我之所以选择冥王星作为创作题材,一是恰逢人类航天器首次飞越冥王星,这次百年难遇的特殊机会,将在公众中引发热议,此时推出科普图书,有助于推广和销售。二是虽然曾经是九大行星之一,但国内长期缺乏专门介绍冥王星的科普书,公众对它了解非常少,而行星科学正好是我的研究领域。此外,随着对冥王星发现历史的了解,我越发对冥王星充满兴趣。
胸怀宇宙天地宽。太空探索的目的之一,是要客观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深刻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命运。有调查数据表明,从小对天文感兴趣的青少年,长大后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最高,并将终身关注科学。因此,仰望星空,探索宇宙,不仅仅满足人类天生好奇心,更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的世界观。只有了解宇宙的博大,才能体会自身的渺小,让我们对自然充满敬畏,对人类命运充满忧患意识,永远怀有谦卑之心。只有了解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历史,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短暂,让我们更加专注于有意义的事情,在有限的生命中影响他人,奉献社会。
数理化天地生,被称为自然科学的六大支柱。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被认为是博学的标志。所以我始终认为,我国的中小学和大学,都应该开一门天文或太空的选修课,目的并不仅是传授天文知识,更是要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事实上,仅有非常少的大学和中小学开设了天文课,而且大部分是缺少专业训练的地理老师在教天文。这种情况下,出版高质量的天文科普图书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有助于弥补现有学校教育的欠缺,激发青少年对天文的兴趣,通过科普图书培养兴趣。
建议:如何提升原创科普图书
当前,国内天文科普图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市面上的天文科普书,绝大部分属于国外引进。但科普书的翻译费标准几十年不变,每千字七八十元,高水平的专业译者不愿意接手。翻译后的科普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优美性和准确性受到不少的折损。而且,国外科普书的文化背景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读起来难以投入,存在距离感。
国内原创的天文科普图书,不仅数量少,质量也有待提高。受过专业训练的天文学家,愿意投入其中写科普书的并不多。即便有意愿写书,但辛辛苦苦写本书,由于策划能力欠缺,市场推广不力,可能发行量才几千册。这样的环境,实在不利于科普图书的长远发展。
为了做好国内的科普图书,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
一是加强编辑策划。我们并不缺少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也不缺少读者,缺少的是优秀的策划编辑。有经验的策划编辑,既知道读者想要什么,也知道科普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知道作者希望达到的效果(不仅是销量,更希望提升作品美誉度和作者的影响力),能够很好地协调市场需求与科普创作。在营销方面,或依附热点话题,或创造热点,主动与各种媒体和社会活动对接,扩大图书的影响范围。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针对引进科普图书存在的问题,将科普作品翻译纳入支持范围。为了鼓励原创科普,要给国内优秀科普图书和作者评奖,纳入业绩考核,使他们愿意从事科普创作。
三是重点开发学校教育需要的科普。科普对很多人来讲,属于茶余饭后的谈资,属于阳春白雪,并不是“刚需”。但从2017年9月1日开始,全国中小学将全面开设科学课,这将创造科普图书的“刚需”市场。科学课上什么,怎么上?怎样培训科学课老师,如何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辅助资料?怎样结合课程标准和新版教材,提供适合学生使用的延伸阅读材料?这些领域还有很多的空白和机遇,亟需进行系统的研发和创作。
来源:《编辑出版》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