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甘肃科技报 武文宣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8/5/24 10:29:36 |
在沙漠里养鱼,他历经生死考验,耗尽亿万家财。创办生态科技园,频遭天灾肆意,他却屡败屡战。即便是屡遭各种毁灭性的打击,也没有丝毫动摇他建设“沙漠都江堰”的决心。从“鳟鱼养殖大王”到“当代沙漠斗士”,他不仅驯服了肆虐千年的洪水,还让荒漠变成了良田绿洲。 这一奇迹的创造者就是被誉为“当代李冰”的兰州祁连冰川冷水鱼研究所所长何延忠。 大漠里建起“都江堰” 1986年,24岁的何延忠在家乡永登县利用祁连雪山冷水资源,在黄土高原上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成功填补了我国虹鳟鱼养殖的空白。在他的努力下,永登成为全国闻名的虹鳟鱼之乡,他也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随着冷水渔养殖产业的不断扩大,一个念头出现在何延忠脑海中:高寒冷水虹鳟鱼产业耗水如此少,且效益高,是不是可以利用祁连山冰川融水,建立一条高寒冷水鱼产业带? 2001年,身为兰州祁连冰川冷水鱼研究所所长的何延忠率领科技专家和团队来到中国第三大沙漠库姆塔格的边缘,决定在这里建立“祁连冰川高寒冷水鱼产业带”。 当他踏上这片土地时,严酷的现实环境让他一脸茫然。望不到头的戈壁荒漠,什么设施也没有,而且沙丘每年以4米至10米的速度向阳关逼近。 “风沙一来,种在地里的葡萄一下子就没有了,风大的时候,房子都被掀掉了。”在此后的日子,何延忠对这样的状况习以为常。残酷的生态环境和当地恶劣生活条件深深触动着何延忠的心。 修路、拉电、种草、植树、规划、建厂。就在成果初见时,一场特大沙尘暴以及随之而来的泥石流将他的投资付之东流。有人劝他放弃,他却把住房抵押给银行,筹集资金,立即开始清理河道,着手恢复生产…… 自2006年以来,何延忠在库姆塔格沙漠中修建了13条共93公里长的河道分流洪水,21公里长的“沙漠长城”阻挡风沙。汩汩清流不仅救活了鳟鱼养殖场,也让枯死的防护林开始返青。何延忠和他的团队在枯死的防护林后,重新种出来一片新的防护林带和60多亩的葡萄园。在已被晒干的拦蓄坝里,何延忠在龟裂的粘土缝隙中撒下草籽。 “洪水来时第一个冲的是我。”回忆起这些年自己创业的情景,何延忠仍心有余悸。 2011年6月16日,“沙漠都江堰”将一场特大洪水泥石流成功分流90%,阳关镇被保住了,但何延忠的企业却损失了1.6亿多元。科研中心、养殖基地、加工车间、企业20多年精心培育的亲本种鱼12万尾全部被冲毁,350万尾商品鱼、600多万尾鱼苗全部被掩埋在洪水泥沙之下。 那一天,何延忠站在堤坝上望着洪水,久久没有说话。“沙漠都江堰”让阳关几千人的生命得以保全,这让何延忠看到了希望。他下决心要在茫茫沙漠里修建大坝蓄水、打造“沙漠长城”,加强富民产业的发展,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 于是,他组织国内、国外的生态环境治理专家,进行总结、规划,最终大家一致认为,阳关2000米的防风林为什么被沙丘掩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水。 防风林因缺水相继死亡,而鱼池却常被洪水肆虐。如何解决水的问题,成为何延忠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众人的建议下,他断然决定,在洪水途径的沙漠开挖分洪河道,修建堤坝,与洪水开战,取得了相当成效。 “以前,当地人每年汛期总是提心吊胆,通过‘沙漠都江堰’工程治理,他们现在有了安全感。”何延忠告诉记者。然而这种来之不易的安全感却建立在何延忠和团队十多年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之上。 逼退流沙兴产业 来到敦煌飞天生态产业科技园,沟道里清溪潺潺,芦苇丛生,鱼苗嬉游其间。酷热的气候在此荡然无存,空气中弥漫着清凉的潮气。成片成片的葡萄园里,一串串葡萄格外诱人。断崖边上,清流从侧渗截面涓涓而出…… 阳关绿洲地处敦煌西南60公里,是敦煌最西面的一片绿洲。驱车再往西,就是库姆塔格沙漠和罗布泊。何延忠当初落脚的地方名为龙勒村。他看中这里,是因为有一股水源——西土沟。可除了有这条瘦小的溪流,这里再没有其他可称道的东西。肆虐的风沙将经营了60年的两公里防护林撕开了一道大口子。 这个仅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西北汉子和一批来自国内外的治沙、治水的专家一道“煞有介事”地做起了科学实验。他们先顺着山口在沙漠里修建分洪河道,把倾泻而下的洪水分割在库姆塔格沙漠里化整为零,使绿洲免遭洪灾频发之苦。继而高筑被称为“沙漠长城”的沙障,既阻挡沙丘前移,又将分流的洪水分别拦蓄其中,积蓄的洪水下渗涵养水源,形成“地下水库”。 最终,在“地下水库”附近开挖侧渗截面,使下渗变清的洪水流淌出来,成为新的水源,进而植绿种树,恢复生态。通过修建“沙漠长城”、开河分洪、调蓄渗淤、水源涵养和植树种绿,他在敦煌阳关附近打造了2.6万亩绿化面积,沙丘不仅没有填平鱼塘,还向后退缩了近6公里。 在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下,他和团队逐步走向成功。敦煌飞天生态产业有限公司2013年获“最具公众影响力企业社会责任奖”,被科技部定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敦煌示范基地”。中科院院士程国栋和中科院院士、沙漠专家郑晓静一起同国内30多位专家,多次到敦煌飞天生态产业科技园考察。 中科院院士周其凤考察了敦煌“沙漠都江堰”生态治理工程后表示:“沙漠都江堰生态工程以‘害’治‘害’、化‘害’为‘利’将洪水资源化利用综合治沙治水的思路,具有创造性和推广性,为防风固沙修复生态提供了一个好模式”。 通过“沙漠都江堰”,将每年泛滥成灾的洪水,进行梳流、过滤、调蓄、过滤、净化,形成地下水库,再进行荒漠化治理。这样浩大的工程,耗尽了他用20年赚来的2亿多心血。在酷热难当的沙漠之中,他为了自己的“沙漠都江堰”之梦“死”过四次,最长的一次高度昏迷长达21小时。 如今,一丛丛骆驼刺、红柳、梭梭顽强生长,黏土一片片板结如龙鳞,锁住了沙龙。如今,2.6万亩生态治理区、56平方公里荒漠化治理区,拱卫着何延忠的2万平方米鱼塘。108方鱼池里游弋500多万尾鳟鱼…… 在沙漠里养鱼,在沙漠里种葡萄,这在阳关的历史上从未有过。2017年,过去穷得出名的阳关镇因葡萄种植、冷水鱼养殖、文化旅游,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2万元。目前,该镇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年产量约7000万斤,成了全国小有名气的葡萄生产专业镇。 “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我们能做成一件事,能解决一件事,这就是人的价值。作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在我的几十年中,我也很庆幸,泛滥成灾的洪水,我们把它化害为利,变害为宝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价值。”何延忠说 不教黄沙漫阳关 阳关,中国西北版图上的一座标志,每年却经受着“冰火两重天”的危害。夏季,北面的祁连山冰雪融水携带泥沙滚滚而来;冬春季节,强势的冬季风卷起数丈高的沙尘暴。自古以来,阳关就是敦煌抗击风沙的第一道防线。“养鱼大王”何延忠和他的碧泊产业,就屹立在这道生态防线的最前沿。 “甘肃的发展最大制约条件就是水,水少、水脏,包括甘肃在内的洪涝灾害,你们用工程的办法,解决了水害沙害的问题,你们十年坚持在沙漠里为保护敦煌阳关,你们干的事是政府应该做的事,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2012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视察“沙漠都江堰”工程时高度评价。 2015年9月10日,何延忠战沙斗沙的事迹被《生态城市绿皮书》列为“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通过10多年的努力,在敦煌阳关,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10多年来,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沙漠都江堰”将危及村庄的沙丘推离村庄5.6公里,黏土固沙31平方公里,防风固沙56平方公里。10多年来,一个大西北的倔强汉子,放弃本来优越的生活,与阳关的水患沙害进行着艰苦的斗争。每年汛期泛滥成灾的洪水通过渗虑净化工程过滤到地下水库,新增可利用水资源2000多万方。灌溉防护林,养殖高寒冷水鱼,发展养殖产业,种植葡萄,充分利用了水资源,水害变水利。 何延忠心里明白,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成功。几年下来,何延忠的团队在阳关和北部洪水区之间建成黏土固沙、石堤阻沙、生物防沙三道屏障。这一治沙防水的成功范例被学界誉为“沙漠都江堰”。为干旱内陆河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创造了一个新模式。 “我们现在是以水害治沙害。”何延忠介绍,当夏季北部洪水来临之时,通过黏土固沙工程将洪水中的泥浆调蓄到沙漠里,“给沙漠盖一个盖子,这样就把沙漠给固住了”。石堤阻沙就是在库姆塔格沙漠风口修建沙障,通过“沙漠长城”,阻挡沙丘继续向阳关推进。第三道屏障是种植耐旱植物,生态固沙。 2013年,科研专家在实地考察后伸出了大拇指,纷纷称赞这个耗资亿元的工程为“沙漠都江堰”。2014年7月,中科院在敦煌飞天生态产业科技园成立了中国沙漠最前沿的“院士工作站”。2015年,工作站首席专家的科研成果——《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水调控机理关键技术及应用》,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负责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同年,敦煌飞天生态产业科技园被中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夕阳西下,雪山皑皑。阳关古道旁,绿柳成荫,108个鱼塘在落日的辉映下波光粼粼,五六百万尾肥鱼嬉戏期间,不时溅起水花。从“沙漠渔夫”到“当代李冰”,何延忠将他的虹鳟鱼带进了不毛之地,也将责任与幸福撒播在最需要他的西北大地。 |